您好,欢迎来到全球童车网!
全球童车网

卖爆的家庭车和被冷落的儿童安全座椅

2023-07-14 阅读:140
  

作者:母泽良,编辑:小市妹

在刚公布的新能源汽车6月份销量中,理想汽车以3.25万辆的销量再次领跑新势力车企。靠着“家庭车”的概念,理想从“蔚小理”中脱颖而出,并与其余一众造车新势力迅速拉开差距。

“家庭车”正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上最香的饽饽,高质量的家庭出行需求也正随着产业发展迎来井喷期。但在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一件至关重要的事却成了“灯下黑”——家庭中最应该被保护的儿童,反而成为了最容易被中国家长们忽略的安全漏洞。

据《中国儿童安全座椅产业发展白皮书(2021年)》(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我国儿童安全座椅的普及率不及10%,与之相对的,在欧美等国家这一项数据均超过90%。

一边是家庭车的火爆,一边是被冷落的儿童安全座椅,中国家庭的出行安全正在经历一段魔幻时期。不过,随着猫头鹰等国产品牌的迅速崛起,再加上政策、家长安全意识及汽车保有量等因素的相继成熟,特别是在一场“关键战役”宣告胜利后,这一状况正在加速扭转。

【当史上最严标准降临】

在刚过去的618电商大促中,以猫头鹰为首的国产儿童安全座椅品牌成功杀入了德国宝得适等老牌企业构建的头部阵营当中。

得益于整体制造水平的快速抬升,晚起步几十年的中国儿童安全座椅品牌将与全球巨头间的工艺差距迅速拉齐,更重要的是,对i-Size标准的攻克,成为了影响这场战局走向的关键战役。

作为先后三次引领汽车产业变革的先行者,欧美日率先建立起了汽车安全法规体系,并在上世纪80、90年代相继推出了相应的儿童安全系统法规——ECE R44、FMVSS 213、TRIAS 51-1999。其中,1982年诞生于欧洲的ECE R44在全球范围内应用最为广泛,奠定了欧洲对儿童安全座椅等产品安全认证标准的绝对话语权。

然而,在标准推行后的三十年时间里,欧洲各国在各类交通事故儿童成员损伤的数据统计中,发现车辆发生碰撞事故时,车内儿童的颈椎、头部受损情况严重,原有的标准并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儿童的安全。

为此,欧洲经济委员会在2013年7月9日正式发布了针对机动车儿童安全系统的新法规,即第129号法规(ECE R129),也就是后来常说的i-Size标准。

相较于上一代ECE R44标准来说,i-Size进一步规范了儿童座椅的安装方式,由此前的不做限制,变为统一要求ISOFIX接口固定;选择座椅标准也由体重变为身高,同时增加反向测试阶段婴儿的范围,要求15个月以下的婴儿必须反向乘坐;此外新增了头部、胸腹部加速度测试,并在正面、反面碰撞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最大的侧面碰撞测试等等。

由于整体规范的大幅度升级,i-Size成为了业内外公认的“史上最严标准”,并一直持续推行至今。这项标准像一座大山,拦住了绝大部分想要入场的企业,特别对于起步较晚的中国企业来说,i-Size曾一度成为儿童安全座椅实现“国货替代”的噩梦。

不过,参考后续发展的走向来看,严格近乎于苛责的i-Size标准,反而成为了中国品牌迅速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

在燃油车时代,中国车企步履维艰,一方面是客观上在内燃机等技术上的落后,更重要的则是对行业标准话语权的缺失,因此导致消费者心中对汽车品牌形成高端、低档的固有认知,从而影响品牌格局。因此当新能源时代到来时,行业标准发生转变,市场重新洗牌,如理想等踩对了时代机遇的中国车企才得以脱颖而出。

同理,i-Size标准的出现与普及,虽然大幅度抬高了行业的准入门槛,但也客观的为消费者建立了一套选购标准。特别当全球消费者都认同这一标准时,相应的“历史沉淀”等品牌因素反而会被弱化,在大家都认准了“不看广告看疗效”的时候,就是“英雄不问出处”的最佳入场时机。

【打响中国儿童安全座椅品牌的第一枪】

2019年,成立仅5年的猫头鹰着手针对最新的i-size标准进行产品研发,揭开了国产品牌攻克i-Size的序幕。

以i-Size标准新增的“侧面碰撞”测试为例,在汽车发生碰撞时,侧面产生的冲击力往往对人体颈椎的负荷最大,特别对于脆弱的儿童群体来说更是如此。

在这个问题上,业内主要有静态与动态侧防两种方式,普通的静态侧防就是通过座椅侧面的加厚凸起减缓冲击力,但这种方式由于本身属性限制,在相对严重的事故中很难保证效果;动态侧防则能够在受力的瞬间溃缩并卸掉冲击力,相对效果要好很多但技术也更加复杂。

为此,猫头鹰研发并申请了蜂窝TPU溃缩吸能侧防专利,推出二段式动态侧防系统,在动态侧防的基础上在“溃缩、卸力”之间再增加一道工序,其实际测试效果远超i-size所规定的要求,这项技术突破,也迅速引起了国产品牌的侧防系统研发热潮。

同时,随着猫头鹰等一众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与国家政策的扶持,沉寂已久的市场迅速焕发活力。《中国儿童安全座椅行业发展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2-2029年)》指出:国内儿童座椅正在以年均28%的增速飞速增长,且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白皮书更是直接表示,未来5-10年中国儿童安全座椅产业将迎来10-20倍增长,市场规模将从50多亿元增至近千亿元。

客观来说,伴随着政策、品牌、家长安全意识及汽车保有量等因素的相继成熟,国内的儿童安全座椅市场已处在爆发的前夜。而于2014年成立于宁波的猫头鹰,不仅是黎明前的守望者,同时也是数次引领了行业走向的领路人。

自成立后,猫头鹰组建了一支以拥有20年以上行业经验专业工程师为主的团队,并陆续建立了两大国际级别婴儿出行产品研发中心,同时通过自建自有高规格静态、动态实验室,具备了自主完成安全座椅的台车碰撞实验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一套高标准的供应链系统逐渐完善,其自身的质量管控标准远超常规欧标ECE、国标3C等,这也为其后来率先突破i-Size标准奠定了基础。

▲ECE测试

当时国内的儿童安全座椅市场方兴未艾,同行多以代工生产为主,投身于短期内很难见效的研发环节无疑是风险极大的。但正是这样看似“冒险”的行为,帮助以猫头鹰为代表的国产儿童安全座椅品牌,在铁桶一样的外资品牌阵营中站稳脚跟,并像其它实现蜕变的制造业企业一样,开始跨越“模仿-超越-引领”的周期。

【在最容易忽略的角落里守护】

市场从不厚此薄彼。伴随着儿童安全座椅产业的高速发展,猫头鹰在C端市场迎来了迅速的跃升期。

据统计,自2015年正式开设天猫旗舰店并发布首款产品后,猫头鹰迅速完成了天猫、京东等头部电商平台的布局,并积极开拓线下市场,基本覆盖了孩子王、乐友、丽婴房等全国知名母婴店。随后于2018年起品牌正式步入快车道,连续三年成交额增长超过100%,并在2019年达成成交额破亿的里程碑;2021年双十一,猫头鹰力压一众国际品牌,拿下天猫儿童安全座椅成交额Top1。

在刚过去的618期间,猫头鹰以2700万的累计销售额再次领跑国产品牌阵营,其针对3-12岁大龄儿童组别推出的妙拓儿童安全座椅,进一步完善了猫头鹰在全年龄段产品矩阵的布局。

纵览其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不难发现,质量、设计与体验,已成为猫头鹰的“三驾马车”。在以研发实力为基础的高质量前提下,猫头鹰在整体的产品设计与使用体验上,将更多心思放在了中国实际的使用场景中。

以2020年上市至今累计销量已超过16万台的妙转系列产品为例,相对市场已经非常成熟的外国市场来说,中国家长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的经验普遍较少,再加上车内空间狭窄等因素,令儿童安全座椅往往只能以一个正向角度放置,每次调整都需要花费很大气力。针对该痛点,猫头鹰的秒转系列实现了单手侧边360度旋转,最大程度的给予需要独自带娃出门家长便利。

但这种针对中国消费者打造产品做法,也让猫头鹰的研发投入在业内一直处于极高的水平线上。国内儿童安全座椅行业在代工制造的过程中,形成了完备成熟的设施和工艺基础,国内厂家如果只做海外品牌的跟随者,很容易就能找到同样的工厂,在不开模的情况下,实现生产贴牌。

因此,若单独开发专利、产线调试维护以及产品品控和测试流程,便意味着大量的投入和初期损耗。对于猫头鹰而言,仅在“注吹塑”一个制造环节内,一次模具的设计就会耗时半年并耗资百万。

此外,在体验上,售后往往是一个最容易被忽略,但十分影响体验的环节。小红书平台上,消费者艾小姐曾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行驶过程中,她的车与水泥车追尾,猛烈地碰撞导致引擎盖严重受损,但幸而坐在猫头鹰座椅里面的宝宝安然无恙。后来在其联系到猫头鹰的客服后,官方很快给她办理了座椅换新。这样一则日常分享,迅速引发了成千上万的宝妈围观。

真实的消费者声音往往能引起共鸣,在一众国产品牌打出“终身售后”的招牌时,能真正去做又尽量从消费者角度出发简化流程又能有多少。在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之下,猫头鹰持续高速发展的势头越来越稳,这一方面得益于市场的快速崛起和自身的技术沉淀,但更关键的,则是一个品牌面对市场与消费者时能被感知到的诚意和真心。

在猫头鹰官网的开发者手记上写着这样一段话:难免有一些遗憾的事。但我们真诚的欢迎您来这边看看,即使是瞟一眼。这不会占用太多时间,即便是看看工厂外观也好,至少得让您有个底,不总是不明不白。

与一些产品类别不同,在家长考虑儿童安全座椅这一类产品时,性价比往往并不是核心要素,能在平时用的舒心、顺心,能在发生危险时保证绝对安全才是最重要的。毕竟有关孩子的,对于家长来说便再怎么“冗余”都不为过,这一点也几乎决定了中国儿童座椅产品由普及走向高端将更为容易。

参考欧美日等成熟市场的发展轨迹,中国国内儿童安全座椅市场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品牌如何继续在这条难而正确的路上前行将成为关键命题。

可以预见的是,对于以猫头鹰为代表的本土品牌来说序章已经翻过,这场有关中国儿童安全座椅的故事,伴随着下一波时代浪潮的涌起,还将有更多值得回味的故事,供众人在下一个十年间侃侃而谈。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自动转载信息、企业用户或网友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信息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网站客服,我们将第一时间对相关内容进行删除处理。同时对于资讯内容及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表示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